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项目规模化不重要,“小而美”才是重点

老曲 恭明 2019-08-25

2017年发生了不少难以理解的事,很多人都倍感焦虑。事情发生的太快、太急,我们来不及透彻地体会,深入地追问,2018就已经在一片全民怀旧的互联网浪潮中来临了。


凝望远方,公益之路虽还是困境重重,但恭明中心的伙伴依旧秉持赤诚、坚持、踏实、创新的态度一起往前走。我们在走向一个人人平等、有尊严、为所有人共有的美好社会。我们不怕慢,我们知道只要不停下来,彼岸就不会远。


新年之际,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体会。


记得大约两年前,一位令人十分敬重的公益前辈提出,未来五年内会有1/3的公益组织被淘汰。这说法振聋发聩,让处在转型过程中的我们感觉压力巨大。确实,公益领域的发展快得让人迷茫,让人看不清方向。


因此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试图在剧变的环境中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

我们最新推出的残障创新就业计划“重塑DNA”

我的核心观点是,“小而美”才是公益走向未来的基础条件。


为何这样说?因为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一些前提条件一是复制推广的成本大大降低,复制和推广变成一件容易的事;二是民间商业资本越来越大规模地进入社会服务领域和公益领域,优秀的、可以复制推广的公益项目是他们追逐的对象。


也可以这么说,一个好的公益项目,将会有很多资源支持他们复制和推广。所以公益项目发展的难点不在于复制,而在于是不是有复制推广的价值。规模化不重要,“小而美”才是重点。


那什么样的公益项目才是美的?我认为关键在于五点:社会问题、认知高度、可见成效、跨界接口、可复制性。


第一、要回应或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


真正的社会问题不等同于社会现象和社会需求,而是基于平等、尊重、公平、可持续发展等价值理念,透视出来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需求背后系统性、根源性的社会发展原因。


比如残障群体的困难生活处境,根本原因是社会文化对残障的歧视性认知;乡村教育的不足和落后,更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原有教育体系落后于社会发展。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本性原因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公益行动需要有助于这些深层次社会问题的缓解和改善。

改善残障社群生活处境的“合木计划”刚刚结束

第二、要有很高的认知高度。


这里说的认知,包括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和深入理解,行动的多维度、反复累积的经验、丰富的数据和案例等等。简单来说,那种投入几年时间才能获得的认知,是具有很高的认知高度的。反过来,如果是一看就懂的公益项目,投入一点时间也同样可以做,那么认知高度就不高。


认知高度是一种竞争壁垒,认知高度低的公益项目,规模发展比拼的是资源,一旦商业资本进来,公益组织就容易被淘汰出局。认知天花板高的公益项目,规模发展比拼的是认知,商业资本进入就需要和公益组织合作。具体的例子,大家可以研究一下阿里巴巴基金会投资绿色潇湘的河流守望者网络的案例。


第三、要有可见的成效。


这里说的成效不是产出,不是说做了什么。而是要考量公益行动给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效果是要可以看见、可以量度的。不需要有非常大规模的影响,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产生成果,或在一些关键点上有所突破。


比方说,在我们开展的残障群体赋能成长支持的工作里面,我们透过合木计划、共生舞赋能计划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时候关键不在于立刻复制这些经验,而是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残障群体更关心的残障就业的议题上,进一步深化运用和尝试,探索残障群体生活处境改善的更深入的议题的解决方案。


第四、要有不同界别参与公益项目的接口。


更多的社会参与,是公益项目产生社会影响力,以及筹措持续的社会资源的基础条件。而社会不同界别的跨界参与,也是公益项目创新的重要条件。有影响的、持续的社会参与无法单纯通过同情心、认同感支撑,关键在于公益项目本身可以让公众和社会其他界别参与进来。


比方说我们用“共生舞”支持残障朋友自我赋能成长,就是因为相比其他方式,共生舞的学习和演出可以让社会公众、企业和一些其他的社会界别参与进来。在这个参与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诉求、有自己的获益,他们本身就是这个公益活动的一部分。这种社会参与、跨界参与的公益项目具备了参与的“接口”,也就是多方参与和合作共赢的点。这需要公益项目在设计上更开放、更具有对于不同界别的认知。

我们用共生舞支持残障朋友自我成长

第五、要具有可复制性。


可复制是推广的基础条件。中国太大,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要有大范围的影响力,好的公益项目应该志在未来的推广。具有复制的可能性,就意味着公益项目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可以模块化或产品化。当然,这里面的挑战会在于如何保证复制的过程不走样、不变形。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创造了创新的基础条件,不必完全走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复制的路子。


为何小才会美?因为小才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迭代试错,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去发展美的公益项目。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小”才能保证我们守住自己的初心和价值观。


在我的思考中,目前处境困难的公益组织,尤其是草根公益组织,不必对未来过于焦虑和担心,只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将自己的公益项目发展成小而美的项目,那么在公益的下一个阶段,就会有扩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而那些目前已广泛复制推广的公益项目同样需要有警觉,因为公益的下一个阶段将会重新考量已经在推广的项目是不是美的。


至于公益的下一个阶段何时来?2016年春徐永光老师已经谈到了,“五年之内”,但我想,也许会更快。


上面的这些思考,恭明中心的伙伴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自身还无法形成可供参考的案例。但我们仍然希望,这样的思考可以帮助一些公益伙伴整理自己,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讨论。


最后,在2018年来临之际,我在此代表广州市恭明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向所有支持恭明中心的伙伴表示感谢,祝愿所有人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天天快乐!愿我们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怀美好、脚踏实地、继续为美好社会的实现而努力。



我们相信  

陪伴和支持能给残障朋友带来成长,

我们相信  

社会创新能让不同群体更好地协同,

我们相信  

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成就别人的同时,

也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和我们有同样的信念,

诚邀你加入恭明月捐,

一起支持残障者实现自我。

(点击扫码即可进入捐赠页面)


如果你有什么想对我们说,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